首页

有哪些出名的国产女王

时间:2025-05-26 11:41:07 作者:突破人类视觉极限 中国科大制备出神奇隐形眼镜 浏览量:35832

  11月30日至12月12日,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(COP28)在阿联酋迪拜举行。

  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秘书处指出,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举行,这是兑现气候承诺和防止气候变化最严重影响的决定性时刻,本届大会需要成为关键转折点。

  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 斯蒂尔在大会上表示,世界在应对全球升温方面"步伐太小",进展"过慢"。斯蒂尔敦促与会代表迎接挑战,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切实行动。

  气候变化挑战面前,人类命运与共,各方应增强共同应对的决心和能力。一是要践行多边主义,坚持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及其《巴黎协定》确定的目标和原则,加强团结合作,实现互利共赢。二是要加速绿色转型,积极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,推动传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,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。三是要强化落实行动,充分兑现已有承诺,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切实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、技术、能力建设支持,以行动化愿景为现实。

 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,中国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,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智慧和力量。2022年,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%。在绿色转型方面,中国行动果断有力,得到广泛认可,被视为实现必要绿色转型所需变革的重要推动者。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,中国政府一贯敦促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。尽管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,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在大力节能减排的同时,提供气候援助,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。中国政府安排了 200 亿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支持南南气候合作。中国愿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风雨同舟、密切合作,携手迈向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。

  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缔约方大会每年举行一次,是世界上唯一的气候变化多边决策论坛。值得注意的是,COP28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气候大会,几乎所有缔约方都参加了今年的会议。这凸显了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紧迫感和日益扩大的共识,即任何国家不能免于气候变化影响,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。作为负责任发展中大国,中国愿与各方一道,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。

  本文翻译自《中国日报》12月4日社论

  原文标题:China playing its part by ensuring its steps to address climate challenge are meaningful

  出品: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

【编辑:朱延静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王楚钦获得亚运会乒乓球男单冠军

9月30日,随着一列满载机械设备、电子产品的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站驶出,开往波兰马拉舍维奇。今年阿拉山口铁路口岸通行中欧(中亚)班列数量达到5802列,同比增长15.7%。

新版巡视工作条例公布!加强对“一把手”监督

据悉,此次调查100个直播间中绝大多数未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且准确标识“形状”“光泽”“光洁度”等珍珠分级级别信息。主播仅在直播过程中使用诸如“社交距离无暇”“无明显瑕疵”等较为含糊性的词语表述,再加上直播间会通过滤镜、美颜等手段美化珍珠展示效果,极有可能影响消费者选择和判断。

广西贵港对堤坝、水库不间断巡查应对洪峰过境

祁阳公安迅速组织应急处置力量投入转移群众、疏导交通、维护秩序、排查隐患等工作中,截至目前共出动警力560余人次、车辆120余辆次,救助被困群众70余名。

2023“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”中小学教师培训北京会场开班

在她看来,研究人员固然需要加强对罕见病的研究,但在罕见病的治疗生态中,政府可以开拓更多“罕见病服务、保障”的途径,持续关爱罕见病患者,为他们开辟出一条新的“绿色就医通道”。“患上罕见病是被动的,但关注、关爱罕见病患者可以是主动的。所以在今年两会的现场,我也会把对罕见病的关注延续下来,从患者的视角出发,与大家分享关于罕见病的新思考。”魏琴补充道。(完)(《中国新闻》报作者刘益伶报道)

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

乡村丰富的传统文化、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资源,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。近年来,乡村文旅实现多元化发展,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农村体验风土人情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国乡村旅游人次从近8亿跃升到30亿,年均增速超20%。《“十四五”旅游业发展规划》明确深入挖掘、传承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,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等任务。数据显示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.72亿人次,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18.17亿元,分别同比增加8.9%和12.3%。乡村旅游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阿者科村,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重点村落。当地坚持开发文旅深度融合产品,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村寨人居环境,增加村民就业及创业机会。该村已进行多次旅游发展分红,共计分红超170万元,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的典范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